关闭

  历史江河奔腾不息,在冲波逆折处更显壮丽。历百转千回,那些经岁月洗礼熠熠生辉的,是精神的汇聚价值的沉淀;那些始终激励后人前行的,是家的书写大我的境界。

  6月21日,弘扬三线精神,谱写幸福华章六盘水市史学教育三线精神理论研讨会举行。宾朋云集,只为同纪念波澜壮阔,在今天窥见昨天,在今天遥望明天。

  昨天,上世纪60年代期,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号召下,无数有志儿女愿以此身报家,奔赴大三线,于苍茫黔贵,筚路蓝缕拓荒创业,播撒下贵州现代工业文明的种子。

  明天,将念兹在兹的深情淬炼成奋斗拼搏的力量,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抓四化,三线征程镜鉴未,三线精神历久弥坚,贵州将赓续精神血脉,砥砺初心。

  历史与现实交汇,当下与未转承。

  置身百年史,凝望三线建设,它是一部自强不息改天换地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开拓奋进春华秋实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坚定不移求实创新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史。

  血汗与荣光

  清凉夏日,踏足六盘水,邂逅车水马龙,思接古今火车拉的城市未曾远走,磅礴乌蒙,汽笛声声,穿越历史音犹在;四省立交桥奠基立业,熙攘往,烟火人间更胜昔。

  时间重回上世纪60年代,边,山雨欲风满楼北部苏联集结重兵,南部美发动越南战争,西部印度军事对峙不断,部民袭扰大陆,危机四伏,战争,一触即发。

  彼时,北沿海等区域聚集了70的工业基地,一旦成为战争前沿,我将面临工业瘫痪的危急状况。1964年,果断决策,作出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重大战略决策。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序厅一景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自此,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建设会战在华大地浩然开启。它总历时16年,贯穿3个五年计划,涵盖西部13个省区,震古烁今。

  风云际会,贵州因深居内陆,成三线建设主战场之一,六盘水尤甚。肩负家重托,贵州掀起以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包括其他相关业等基础设施在内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热潮。

  历史铭记,从1964年起,自勘探设计煤炭钢铁等各条战线和人民解放军的18万三线大军,从祖四面八方陆续会聚贵州高原,打响了贵州三线建设大会战。

  水钢建设会战初期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工人靠肩挑人扛将施工设备和材料运入施工现场

  我过,我在这战斗过,我不后悔!五十余载光阴,倏忽而已,时间苍老了容颜,融汇着血和汗的青春记忆却依然在他们人生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忆起往事,他们满怀深情。

  住干打垒,喝黄泥水,汗洗脸风梳头,吃红薯饭包谷饭艰苦卓绝的拓荒创业征程,他们,也曾被生活百般挤兑,但面对困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始终如一。

  抓晴天抢阴天,刮风下雨当好天天当被,地当床,灯是月亮扇是风。身居山洞观世界,脚踏群山争先锋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用粗粝的双手淘沥出家赋予的使命。

  曾记否,发出鞍钢包建水钢后,鞍钢副经理陶惕成不顾妻反对,主动请缨,以病痛之姿千里驰援,临行之际挥毫写下诀别诗以明志才微无低调,奋达恨病身;明朝振霜羽,挥戈战水城。

  曾记否,毕业于陕西铜川煤校的汤群陈冬梅,怀着同的革命理想,携手报名支援三线建设,到六盘水盘江煤矿,成为人民解放军41部队的解放军战士,一颗喜糖,成他们青春芳华的见证;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火红年代里,历经挫折而击楫奋起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他们于深山开矿建厂黑暗采掘光明寒冷奉献热量,铺陈开百里矿区红旗招展,夺煤战场捷报频传的宏壮图景。

  破茧与新生

  时代选择了贵州,奋斗成就了贵州。

  十六载,蹈厉奋发,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让贵州突破千载空白千载忧,遍地荒野遍地愁的困囿,告别守着富矿山,过着穷日子的窘迫,迎开发建设的黄金期。

  历三线建设淬炼,贵阳打造成了多门类的综合性工业心城市,繁华至今。六盘水安顺遵义凯里逐步形成以煤钢电航空工业航天工业电子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

  三线建设时期,贵州航天防科工迎发展契机,图为贵航集团试飞飞机资料图

  回望峥嵘历史,不只是采摘耀眼的花朵,更是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不论时空如何变换,只有为了家发展,才能如此大气磅礴;只有依靠人民奋斗,才能如此一往无前。

  且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大名。

  拨亮精神的烛光,2018年10月,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铭感不忘,三线儿女把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誓言写在黔贵大地;我们心潮激荡,曾荣耀了年代,绚烂了青春的三线,在新时代有了新的挥毫。

  阵痛后涅槃,三线厂矿浴火新生贵航集团首钢水钢盘江精煤振华集团等以改革为动力,深耕研发,开拓市场,在改革开放浪潮挺立潮头,成一方工业经济个翘楚;

  接棒又奔跑,三线子弟跋涉依旧直把他乡作故乡,三线子弟有的在父母的熏陶感染下,在父辈未竟的事业和岗位上继续奋斗,有的走出三线厂跻身其他行业,为家而耕耘;

  三线老牌企业,首钢水钢集团公司内智慧控制心调度忙。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定珲 摄

  有多少筚路蓝缕,就有多少薪火相传。三线新故相推,时序更替永恒,在时空的缝隙里,寸寸丹心殷殷可鉴,志启未声如洪钟赓续对绝对忠诚坚决维护核心的红色血脉。

  2013年,担当三线建设主战场的主阵地的六盘水立馆留史,修建了内首个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抚慰前辈念想,留给后辈瞻仰。

  文物静默无声,却藏万语千言。工作证藤条箱蒸汽机车雨靴解放牌汽车龙门刨床馆内展出图片1328张,实物1380件,档案资料250余份,文献资料9502件。

  博物馆落成后,一批又一批乌蒙儿女踏入场馆,思接往昔,心游万仞。这一方天地里,黄发老者与垂髫儿郎并立,或重温青春,或汲取成长养分,历史,在他们手,接力传承。

  俱往矣。精神钢火激情迸发,弥久,闪耀如故。

  三线精神是领导下三线建设者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孕育形成的精神结晶,生动展现了人对绝对忠诚坚决维护核心的崇高政治品格,必将永载贵州奋斗的光荣史册。

  百舸竞流,数风流,还看今朝。

  重塑荣光,贵州自当将三线建设积攒之荣耀与精华,化作闯新路的钢胆,开新局的决绝,抢新机的智慧,出新绩的守望,昂首阔步新长征,奋力开辟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

  现场

  首钢水钢创业馆里的峥嵘岁月

  这里记载了水钢自1966年建厂以50多年的辉煌足迹,可以感受到筚路蓝缕的创业豪情,聆听到千难万阻的扩建脚步6月21日,六盘水涌动着三线精神的热潮六盘水史学教育三线精神理论研讨会的举行,凝聚起一股红色回忆。

  6月21日,六盘水市史学教育三线精神理论研讨会召开,图为会议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定珲 摄

  走进以三线建设为历史背景创建的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水钢创业馆里的实物旧照,仿佛把人带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距离触摸着三线文化的脉搏。

  披荆创业固本强基破茧重生创业馆内的五个展厅,记录着水钢逢山开路的创业历程,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镌刻着珍贵的三线记忆。

  干打垒扎帐篷抓生一个个披星戴月挥洒豪情的历史故事,记载着无数三线人历经披荆创业的艰辛和曲折,映射着坚韧的三线精神。

  目光转至大厅的沙盘内,铁片区钢轧片区等功能区鳞次栉比,恢宏地展现着而今集铁矿采选炼钢轧钢以及发电水泥机电制造和建筑等业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钢铁般的力量。

  路漫漫何惧!水钢通过内部挖潜自筹资金,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以在调整求生存在整顿和改革求发展为目标,使生规模和综合实力得到发展,固本强基打开了改革发展新篇章。

  在火与热洗礼诞生的水钢,不断发展,催生了看准的事快定,定了的事快干,干就干好的大河精神,形成了自强开放创新追求的水钢精神,还实现了凤凰涅槃的水钢嬗变。

  迈入新世纪之后,乘上西部大开发的快车,依托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水钢努力调整品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和谐企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饮水思源,沐浴着的阳光,水钢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用更辉煌的业绩回报社会一代又一代三线建设者艰苦奋斗,不懈追求,实现从无到有,从到大。

  创业之歌艰而昂,三线精神映钢城。在这一方封存记忆的创业馆里,无论是一本本印刻岁月发展的足迹书籍,还是沉默不语的老物件,都在无声的岁月里,寄托着无限的精神力量。

  访谈

  首钢水钢集团公司离退休干部管理处原处长 徐春刚无悔的青春 不朽的三线精神

  三线历史是六盘水的根,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三线企业是六盘水的本,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六盘水的今天。

  三线精神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实地调研首钢水钢集团公司,举起手机定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定珲 摄

  上世纪6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号召下,十几万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支援建设大军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你争我赶废寝忘食,在茫茫的乌蒙山间,建起六盘水这座辉煌的工业城市。

  而我,作为三线建设的参与者经历者和奋斗者,更是六盘水50余年发展变化的见证者,这段经历,永生难忘。

  1968年,学校毕业后,我响应的号召,跨越千山万水,从辽宁本溪历经8300里到六盘水,参与三线建设,一干就是38年。

  回顾三线建设当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没有房子住,我们就自己动手,搭起席棚子建起干打垒;没有自水,我们就喝河沟里的水;没有新鲜蔬菜吃,我们就用干萝卜红薯干充饥一个又一个三线建设者,为了建设大三线,献了青春献子孙献终身。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三线建设者们通过努力奋斗,助推六盘水在三大矿区的基础上,建成了盘江集团水矿集团首钢水钢集团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西电送主战场,为这一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积蓄了强大能量。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时的路。作为一名三线建设者,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去铭记和传承。

  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孙学丽文学的回望 永恒的记忆

  与三线结缘,源于我的一次扶贫经历。

  2018年11月,我作为大连文艺志愿者,到六盘水进行文艺扶贫。在六盘水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听到最多的就是三线建设,接触最多的人就是三线二代,他们告诉我,六盘水是因三线而兴的城市,这独特的历史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

  因此,我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到杨梅乡阿嘎乡等乡镇采访,到苗族山寨彝族山寨陡箐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到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六盘水规划展示馆马拉松博物馆重庆1964三线博物馆等地参观,我第一次接触到和大三线建设的历史,令我感触颇深。

  盘州671三线文化业园,三线场景再现 孙大方 摄

  扶贫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脑海里一直想着三线建设,想着六盘水,想着那些三线人。三线建设者,他们把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云贵高原乌蒙山脉,他们为三线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六盘水的今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事迹应当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故事应当传播得更远,我萌发了要写三线建设的想法。

  2019年7月1日,的生日这天,我再次前往六盘水,开始了整整两个月的采访,到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个地方去查资料,到三线建设者们所在的地方实地调研,最终有了热血在燃烧大三线 峥嵘岁月这本书。

  我只想用手的笔,告诉人们,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响应的号召,抛家舍业,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把六盘水建设成为拥有3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

  我想,仅以我的这本书,致敬三线建设者,纪念那段热血燃烧的峥嵘岁月。

上一篇:【爆】漂浮于湿地之上的候鸟之巢——中国怀来湿地博物馆/天友设计 下一篇:【感悟】杨国福麻辣烫联合李雪琴 共赴全新品牌未来图景